交通運輸系統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行過程中高度依賴的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之一,在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幾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運輸系統正不斷呈現高效化、快速化、便捷化等發展特征。與此同時,也逐漸體現出復雜化、受損后恢復代價高等特性。正因如此,“韌性”一詞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并正式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等規劃文件,受到交通領域的日益關注。
具有良好韌性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結構,不但能夠有效應對自然、人為等造成的各種災害,進一步滿足建設交通強國任務中高效交通和安全交通的需求,也將為智慧交通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在本期“本刊關注”《立足數字底座 推動智慧基礎設施蓬勃發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合華就提出,韌性是智慧基礎設施的根本保障,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的韌性,離不開各類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研發、應用與推廣。
本期“第一觀察”《探路韌性交通》也邀請行業專家深入解析我國公路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評估與提升體系的發展現狀及建設路徑,并結合國內外的相關探索與實踐經驗,對下一步交通韌性的獲得提出建設性意見。
研究分析表明,目前針對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網整體的交通網絡組織規劃層面,對于基礎設施結構本體的韌性研究相對較為分散,缺乏統一全面的定義與度量標準。未來,相關研究還需進一步揭示不同類型設施結構的災變分析理論與方法,針對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結構韌性建立全面統一的定義與度量標準。同時,也應從預警監測、結構安全與韌性提升、柔性運行與災后恢復等角度出發,形成并推廣道路基礎設施韌性提升的相關技術。
當然,不只交通,當前各行業、各領域對韌性的需求愈發迫切和強烈,并不同程度體現出韌性發展特征。有專家預測,2023 年,我國經濟有望開啟韌性增長新周期。摩根士丹利將 2023 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從 5% 上調至 5.4%,國際金融研究所(IIF)經濟學家布魯克斯也指出,2023 年全球經濟的最大單一驅動力將是中國。
從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促經濟、復原氣成為重要任務。報告將 2023 年 GDP 增速目標設置為 5% 左右,低于市場此前預期,專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通過較保守的目標設定與上年經濟表現更為平穩地銜接,同時給經濟高質量發展留下更大空間。
盡管經濟增速目標有所下調,但業界普遍認為,2023 年我國經濟在走出疫情約束的背景下,有政策“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保駕護航,有望實現反彈,超額完成增長目標。
在支撐 2023 年我國經濟復蘇的力量中,基建投資仍被寄予厚望。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表示,今年財政預算內和預算外赤字目標均較上年有所提升,且發力重點從減稅降費向增加支出傾斜,并提出“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從資金角度為基建投資保持力度提供了基礎。從重大項目規劃與開工情況來看,均反映出地方較高的穩增長熱情。因此,以重大項目為抓手,2023 年基建投資有望保持較高增速。此外,數字化轉型與變革,也被認為是我國經濟下階段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當然,經濟的韌性也好,交通的韌性也罷,終將考驗人的韌性與智慧。路在腳下,使命在肩,未來在前,時間會證明一切。
【編輯:朱海洲】
中國公路
中國高速公路